介紹實證心理治療(Evidence-base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實證心理治療 (Evidence-base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是一種基於科學研究證據的心理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強調使用經過嚴格科學研究驗證有效的治療技術和策略來幫助患者。以下是實證心理治療的主要特點:

科學依據:治療方法基於大量的科學研究結果,包括隨機對照試驗、元分析等。

可測量的成效:治療效果可以通過客觀的指標進行評估和測量。

特定問題導向:針對特定的心理健康問題或障礙設計治療方案。

持續更新:隨著新的研究結果出現,治療方法會不斷更新和改進。

甚麼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是一種常見且高效的心理治療方法。它主要關注個人的思維模式(認知)如何影響其情緒和行為。以下是CBT的主要特點和原理:

核心理念:
人的想法、情緒和行為是相互關聯的。
改變思維方式可以影響情緒和行為。

治療目標:
識別並改變負面或扭曲的思維模式。
學習更有效的問題解決和應對策略。
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治療方法:
認知重構:識別並挑戰非理性或消極的想法。
行為活化:鼓勵積極的行為和活動。
暴露療法:逐步面對恐懼或焦慮的源頭。
問題解決技巧訓練。

以下是關於CBT實證研究的一些重要方面和發現:

有效性研究:
多項元分析和系統性回顧顯示,CBT在治療多種心理健康問題上效果顯著。
對於抑鬱症和焦慮障礙,CBT的效果與藥物治療相當,有時甚至更優。

適用範圍:
抑鬱症:多項研究表明CBT能有效減輕抑鬱症狀,並降低復發率。
焦慮障礙:對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恐慌症等效果顯著。
強迫症(OCD):CBT,特別是暴露和反應預防(ERP)技術,被證明非常有效。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多項研究支持CBT在治療PTSD方面的有效性。

長期效果:
跟蹤研究表明,CBT的效果通常能維持較長時間,甚至在治療結束後仍然持續。
相比單純的藥物治療,CBT的長期效果更為持久。

甚麼是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接納與承諾治療 (ACT) 是第三波認知行為治療的一種,多年來已有大量研究,應用在各種精神、心理問題及醫學問題引起的心理適應上,具實證效果。 ACT協助當事人有效面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不再糾纏當中,不為內在困苦或外在環境因素所輕易搖動,並且能認清自己人生的重要方向和價值觀,帶著動力和目標向著人生方向前行、活在當下。

核心理念:
痛苦是人類經驗的正常部分,試圖消除痛苦可能會適得其反。
接納不愉快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試圖改變或消除它們。
專注於符合個人價值觀的行動,而不是被消極情緒所控制。

六個核心過程:
接納:擁抱經驗,而不是逃避或抵抗。
認知脫鉤:觀察想法而不被其控制。
此時此刻:專注於當下,而不是沉溺於過去或未來。
自我作為背景:發展一個觀察者的視角。
價值觀:明確個人的核心價值觀。
承諾行動:採取符合價值觀的行動。

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的實證研究在過去二十年中有顯著增長。以下是對ACT實證研究的專業總結:

元分析和系統性回顧:
a) A-Tjak et al. (2015) 的元分析涵蓋39項隨機對照試驗(RCTs),發現ACT在治療焦慮、抑鬱、成癮和身體健康問題方面優於等待列表和安慰劑控制,與認知行為療法(CBT)效果相當。
b) Öst (2014) 的元分析包括60項RCTs,發現ACT對各種心理問題的整體效果量為中等(d = 0.54)。
c) Hacker et al. (2016) 的元分析專注於慢性疼痛,涵蓋11項RCTs,發現ACT在改善疼痛接納、生活質量和焦慮方面優於對照組。

特定障礙的研究:
a) 焦慮障礙:Arch et al. (2012) 的RCT比較ACT和CBT在治療焦慮障礙方面的效果,發現兩種療法均有效,但ACT在改善生活質量方面可能略優。
b) 抑鬱: Zettle et al. (2011) 的研究發現ACT在治療抑鬱方面與認知療法同等有效,但通過不同的機制發揮作用。
c) 慢性疼痛: Wetherell et al. (2011) 的RCT顯示ACT在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質量方面優於CBT。
d) 物質使用障礙:Lanza et al. (2014) 的研究發現ACT在治療藥物成癮方面優於藥物教育干預。

作用機制研究:
a) Hayes et al. (2006) 的理論文章闡述了ACT的六個核心過程(接納、認知解離、當下體驗、自我-作為-背景、價值觀、承諾行動),為後續研究提供了框架。
b) Levin et al. (2012) 的中介分析發現心理靈活性的增加是ACT治療效果的關鍵機制。

長期效果研究: Clarke et al. (2014) 的3年隨訪研究發現ACT對慢性疼痛患者的長期效果優於傳統CBT。

實證心理治療可應用在情緒疾病或精神障礙上,例如:

  • 抑鬱症 (Depression)
  • 恐懼症 (Phobia)
  • 驚恐症 (Panic Disorder)
  • 社交焦慮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廣泛性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 創傷後壓力失調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適應障礙 (Adjustment Disorder)
  • 長期失眠 (Chronic Insomnia)
  • 性格障礙 (Personality Disorder)
  • 長期痛症 (Chronic Pain)
  • 性心理障礙 (Psychosexual Dysfunction/Disorders)
  • 思覺失調 (Psychosis)
  • 躁鬱症 (Bipolar Disorder)
  • 成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dult ADHD) 
  • 身體畸形恐懼症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 身心症 (Psychosomatic Disorder)
  •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 妄想症 (Delusional Disorder)
  • 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
  • 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 
  • 認知障礙 (Cognitive Disorder)
  • 長期哀傷 (Pathological Grief)
  • 親職壓力 (Parental Stress)
  • 照顧者壓力 (Caregiver Stress)
  • 等…

其他心理治療方法

臨床心理學家也會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幫助患者處理相關的心理障礙,包括:

  •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CT)
  • 靜觀認知治療(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
  • 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DBT)
  • 基模/圖式治療(Schema Therapy)
  • 認知處理治療(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 CPT)
  • 慈愛焦點治療(Compassion-Focused Therapy, CFT)
  • 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 Focused Therapy, EFT)
  • 動機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 眼動脫敏療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
  • 生物反饋治療(Biofeedback)
  • 腦神經反饋治療(Neurofeedback)  
  • 父母管理訓練(Parent Management Training, PMT)
  • 等…

鼓勵您與臨床心理學家探討最適合您情況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