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障礙(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評估與治療|CBT-I 失眠認知行為療法

慢性失眠障礙(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患者長期難以入睡、維持睡眠,或清晨過早醒來,導致身心疲憊、情緒困擾,甚至影響工作表現與生活質素。

✅ 採用國際標準 CBT-I 認知行為療法
✅ 無藥物介入,安全有效
✅ 由香港衞生署認可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主理
✅ 提供專業心理報告,可作轉介或醫療用途


香港人失眠現況

根據本地流行病學研究,約 12% 的香港成年人患有慢性失眠症,與全球平均水平相當。失眠不僅影響注意力與記憶,更與焦慮、抑鬱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風險相關。


失眠的分類(根據 AASM)

類型定義
短暫性失眠症狀持續不超過 1 週
短期失眠症狀持續 1 至 3 個月
慢性失眠症狀每週 ≥ 3 次,持續 ≥ 3 個月

DSM-5 診斷準則:慢性失眠障礙的標準

符合以下條件者,可能患有慢性失眠障礙:

  • ❌ 入睡困難、半夜易醒、早醒後難以再次入睡
  • ❌ 睡眠障礙導致日常功能受損(如情緒、專注、工作)
  • ❌ 每週至少發作 3 次,並持續 3 個月以上
  • ❌ 即使有足夠機會睡眠,仍難以入睡或維持睡眠
  • ❌ 症狀不能由其他睡眠障礙或身心疾病更好解釋

CBT-I:國際推薦的一線治療方法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建議,CBT-I(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治療慢性失眠的首選方法,效果持久且無藥物依賴風險。

CBT-I 的核心組成包括:

  1. 睡眠限制療法
    減少臥床時間,提升睡眠效率
  2. 刺激控制療法
    建立「床 = 睡眠」的聯繫,避免在床上焦慮或使用手機
  3. 認知重構
    修正對睡眠的焦慮與錯誤信念(如「今晚又睡不著」)
  4. 睡眠衛生教育
    改善睡眠環境與習慣(如固定睡眠時間、避免咖啡因)
  5. 放鬆訓練
    包括漸進式肌肉鬆弛、呼吸練習與靜觀技巧

藥物治療的角色

  • 藥物(如安眠藥)可作短期輔助,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耐受性與依賴性
  • 多項研究顯示,CBT-I 的療效優於藥物,且更持久

誰應該考慮接受失眠治療?

  • 長期難以入睡或經常半夜醒來
  • 睡醒後仍覺疲累、精神不振
  • 白天情緒低落、焦躁或難以集中精神
  • 試過藥物、補眠、轉換枕頭等方式仍無明顯改善
  • 睡眠問題已影響工作表現、人際關係或生活質素

📌 若以上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建議進行心理學睡眠評估。


本中心的服務特色

  • 👨‍⚕️ 由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主理
  • 🧠 使用實證為本 CBT-I 模式,無藥物介入
  • 📄 可提供書面心理報告作醫療、轉介或職場用途
  • 🔐 私隱保障,設有一對一治療空間

預約慢性失眠障礙評估 / 治療

📱 電話 / WhatsApp:(852) 5572 0538
📧 電郵:[email protected]
📍 地址: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37 號 余道生行 710 室
🏢 Address: Suite 710, Yu To Sang Building, 37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