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症狀及相關障礙(Somatic Symptom and Related Disorders)|CBT 認知行為治療|臨床心理服務

軀體症狀障礙(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SSD) 是一類與身體症狀有關的心理障礙,患者對身體不適過度關注,並持續感到困擾,即使醫學檢查未發現明確病因。這種過度的擔憂與行為,可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與心理健康。

✅ 採用實證為本療法:CBT、ACT、靜觀治療
✅ 處理長期身體不適背後的心理因素
✅ 由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主理
✅ 提供專業心理報告作轉介或醫療用途


什麼是軀體症狀障礙(SSD)?

SSD 的核心特徵不是身體症狀本身,而是對症狀的過度反應。即使症狀有醫學解釋,當患者對其產生不成比例的焦慮、情緒困擾或行為改變時,可能構成軀體症狀障礙。

DSM-5 診斷標準包括:

  1. 一個或多個令人困擾的軀體症狀,影響日常功能
  2. 與健康相關的過度心理反應,例如:
    • 持續擔心症狀的嚴重程度
    • 對健康的高度焦慮
    • 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在檢查、求醫或查找資訊上
  3. 症狀狀態持續 6 個月以上(雖不需單一症狀持續)

常見相關障礙(Somatic Symptom and Related Disorders)

類別特徵
疾病焦慮障礙(Illness Anxiety Disorder)過度擔心患病,但實際症狀輕微或不存在
轉換障礙(Conversion Disorder)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癱瘓、失語),但無明確醫學原因
虛構性障礙(Factitious Disorder)為獲得照顧或扮演病人角色,故意誇大或捏造症狀

患病率與影響

  • 在一般人口中,SSD 的估計患病率約為 5–7%
  • 在初級保健(如家庭醫生診所)中比例更高
  • 常伴隨: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功能性腸胃道症狀
  • 對醫療資源有重複使用傾向(如反覆求診、做檢查)

常見症狀與表現

  • 持續身體不適(如胃痛、頭痛、疲倦、胸悶),但找不到明確病因
  • 長期擔心患有嚴重疾病(如癌症、心臟病)
  • 經常查詢健康資訊或反覆要求身體檢查
  • 難以相信醫生的診斷或檢查結果
  • 因症狀而逃避工作、人際或日常活動

治療方法:以心理治療為主軸

✅ 認知行為治療(CBT)

  • 矯正對身體感覺的過度誤解與放大解釋
  • 減少「身體不適 ➝ 恐慌 ➝ 求醫 ➝ 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 增加對身體訊息的正確覺察,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 靜觀療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 提升對身體感覺的非評判性觀察能力
  • 減少過度反應與焦慮性注意偏差
  • 增強身心連結與自我調節能力

🎯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

  • 教導與不適共處的能力,而非強求完全消除症狀
  • 建立以「價值」為導向的生活行動

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 若 SSD 合併明顯焦慮或抑鬱症狀,可考慮短期使用:
    •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
    • 抗焦慮藥(如苯二氮平類)— 僅限短期使用

📌 藥物應由醫生處方,心理治療是長遠治本之道。


誰應考慮接受評估?

  • 長期身體不適,醫學檢查結果正常
  • 經常擔心自己有嚴重疾病
  • 多次求醫仍未安心
  • 身體症狀影響生活、人際、情緒或工作表現
  • 家人或醫生建議尋求心理支援

本中心的服務特色

  • 👨‍⚕️ 黃志明博士為資深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具處理身心症狀豐富經驗
  • 🧠 採用國際認可的心理治療模式(CBT / ACT / 靜觀)
  • 📄 如有需要,可提供心理報告作轉介、醫療或學校用途
  • 🔐 尊重私隱,提供安靜、安全的治療空間

預約心理評估或治療服務

📱 電話 / WhatsApp:(852) 5572 0538
📧 電郵:[email protected]
🏥 地址: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37 號 余道生行 710 室
📩 Address: Suite 710, Yu To Sang Building, 37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