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恐症(Panic Disorder) 是一種以反覆出現的**突發性驚恐發作(panic attacks)**為特徵的焦慮障礙。患者常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出現強烈的身體與心理症狀,甚至誤以為自己正面臨生命危險,如心臟病發或即將昏倒。
✅ 採用國際實證療法:CBT 認知行為療法、暴露療法
✅ 處理驚恐發作與預期焦慮
✅ 由香港衞生署認可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主理
✅ 提供心理報告作醫療轉介或保險用途
什麼是驚恐症?
驚恐症的核心是出現重複且突發的驚恐發作,並伴隨對再次發作的強烈預期焦慮,常導致生活受限或社交退縮。
驚恐發作的常見症狀包括:
- 心悸、胸悶、呼吸困難
- 頭暈、顫抖、出汗、發冷或發熱感
- 感到窒息、喉嚨緊縮
- 胃部不適、噁心、四肢麻痺
- 非現實感(失真感)或自我抽離感
- 害怕失控、發瘋或死亡
⏱️ 每次發作通常在 10–30 分鐘內達到高峰,但餘悸可持續數小時。
DSM-5 診斷準則:驚恐症
符合以下條件,可能構成驚恐症:
- 反覆性驚恐發作(至少一次為無預警)
- 發作後持續 1 個月以上出現以下其中一項:
- 憂慮將再次發作(預期焦慮)
- 避免某些情境、地點或活動以防止發作
- 顯著的行為改變(如拒絕外出、避免運動)
📌 若驚恐發作由特定情境引發(如搭車、演講),可能屬於社交焦慮或特定恐懼症;需進行專業評估區分。
驚恐症的常見影響與併發問題
- 廣泛性焦慮或抑鬱症共病
- 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害怕在無法逃離或獲得協助的環境中發作(如地鐵、商場、電梯)
- 社交退縮、工作表現下降、人際關係受損
- 過度檢查健康、反覆求醫(健康焦慮)
驚恐症的心理治療方法
✅ 認知行為療法(CBT)– 國際一線療法
- 教育階段:了解驚恐症的生理與心理機制
- 認知重構:挑戰與修正災難性思維(如「我快死了」)
-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循序漸進地面對誘發身體感覺(如加速心跳),降低恐懼反應
- 呼吸與放鬆訓練:穩定自律神經系統,減少過度警覺
🎯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
- 學習與焦慮共處,減少對發作的抗拒
- 專注於個人價值與生活目標,而非逃避恐懼
藥物治療的角色
- 某些情況下,精神科醫生可能處方:
- SSRIs(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 短期抗焦慮藥(如苯二氮平類)
- 長期依賴藥物可能導致耐受性與依賴性,故建議結合心理治療
誰應考慮尋求心理評估?
- 過去一個月出現兩次或以上突發性驚恐發作
- 避免搭車、出門、運動等日常活動
- 害怕再次發作,影響生活或工作表現
- 經常求診但身體檢查無異常
- 感到失控、窒息或類似「快死掉」的恐懼
📌 若驚恐症未及早處理,容易演變為其他焦慮或情緒障礙。
我們的服務優勢
- 👨⚕️ 由資深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主理
- 🧠 採用實證為本治療方法(CBT / ACT / 暴露療法)
- 📄 可提供心理報告作醫療、轉介或保險用途
- 🔐 私隱保障、安全一對一心理空間
預約驚恐症評估或心理治療
📱 電話 / WhatsApp:(852) 5572 0538
📧 電郵:[email protected]
📍 地址: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37 號 余道生行 710 室
🏢 Address: Suite 710, Yu To Sang Building, 37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