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極性障礙(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評估與治療|CBT|心理支援|臨床心理服務

雙極性障礙(Bipolar Disorder),俗稱躁鬱症,是一種以情緒極端波動為特徵的情感障礙。患者會在**躁期(mania)抑鬱期(depression)**之間反覆轉換,情緒、思考與行為均受到明顯影響,對生活、人際關係與工作功能構成重大挑戰。

✅ 提供專業心理評估與情緒管理訓練
✅ 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支援的整合模式
✅ 由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主理
✅ 可提供心理報告作醫療轉介、學校或保險用途


什麼是雙極性障礙(Bipolar Disorder)?

雙極性障礙是一種慢性且複雜的情緒障礙,主要特徵是情緒於**異常高漲(躁期/輕躁期)顯著低落(抑鬱期)**之間擺盪。

根據 DSM-5,雙極性障礙分為以下主要類型:

類型特徵
第一型雙極性障礙(Bipolar I)至少出現一次明顯躁期,可能伴隨抑鬱期
第二型雙極性障礙(Bipolar II)出現至少一次抑鬱期與一次輕躁期,無完整躁期
循環型情緒障礙(Cyclothymic Disorder)較輕微但持續的躁鬱波動,持續至少兩年(青少年為一年)

躁期與抑鬱期的症狀表現

🔺 躁期 / 輕躁期(Mania / Hypomania)

  • 情緒高漲、異常興奮或易怒
  • 說話特別多、思緒奔馳
  • 睡眠需求減少(如三小時睡眠仍精力旺盛)
  • 自我膨脹、自信過高
  • 做事衝動(如過度花費、性行為、投資)
  • 專注力減弱、容易分心
  • 嚴重時可出現幻覺或妄想(躁期)

🔻 抑鬱期(Depressive Episode)

  • 情緒低落、無望感、易哭
  • 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快感
  • 精力低落、無動力、容易疲倦
  • 睡眠過多或失眠、食慾不振或暴食
  • 自責、自我貶低、無價值感
  • 難以集中精神、記憶力下降
  • 極端情況下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

📌 輕躁期雖不如躁期嚴重,但同樣可影響人際與職能。


雙極性障礙與其他情緒障礙的區別

項目雙極性障礙單極性抑鬱症
情緒波動高漲與低落交替持續低落
躁/輕躁期
發作模式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多為持續性
治療方式藥物 + 心理治療結合以心理治療或抗抑鬱藥為主

雙極性障礙的治療方法

✅ 藥物治療(由精神科醫生主理)

  • 情緒穩定劑(如鋰鹽 Lithium)
  • 抗躁藥物(如 Valproate)
  • 抗抑鬱藥(須謹慎使用,避免誘發躁期)
  • 抗精神病藥物(對幻覺、妄想有幫助)

📌 藥物治療為病情穩定的基礎,需定期覆診與調整劑量。


✅ 心理治療(由臨床心理學家提供)

認知行為治療(CBT)

  • 辨識並調整負面思維與行為反應
  • 教導情緒調節與預防復發技巧
  • 協助應對低落或躁動時期的日常挑戰

家庭介入與精神教育

  • 提升家人對病症的了解與支援技巧
  • 改善溝通與減少衝突,增強家庭功能

日常節律管理(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

  • 穩定生活作息與睡眠規律
  • 減少情緒波動的觸發因子

雙極性障礙的常見困擾與風險

  • 工作與人際功能反覆受損
  • 自我形象混亂與社交退縮
  • 重複入院、藥物依從性差
  • 較高的自殺風險(尤其在抑鬱期)

📌 對雙極性障礙的早期辨識與持續治療,可有效控制症狀並提升生活質素。


誰應考慮接受心理評估?

  • 情緒起伏劇烈,難以控制
  • 曾有躁動期與抑鬱期交替出現
  • 行為衝動,做出後悔行為(如過度消費、性行為)
  • 睡眠極端變化(過少或過多)
  • 有家族雙極性障礙病史
  • 難以長期維持工作、人際或學業表現

▶️ 若以上情況反覆出現,建議進行專業心理評估與診斷。


我們的服務特色

  • 👨‍⚕️ 由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主理
  • 🧠 與精神科醫生合作,提供整合式心理與藥物治療
  • 📄 提供心理評估與報告作醫療、教育或保險用途
  • 🔐 一對一保密會談,關顧患者與家屬需要

預約雙極性障礙評估或心理治療

📱 電話 / WhatsApp:(852) 5572 0538
📧 電郵:[email protected]
🏥 地址: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37 號 余道生行 710 室
🏢 Address: Suite 710, Yu To Sang Building, 37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