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障礙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評估與治療|認知行為治療 CBT|臨床心理學家主理

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又稱為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常見的焦慮症狀群,患者對社交場合或表現情境感到持續、強烈且不合理的恐懼,常導致逃避或強烈焦慮反應。

✅ 本中心提供專業 SAD 評估與治療服務
✅ 由香港衞生署認可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主理
✅ 採用國際認可療法:CBT、暴露療法、認知重構


社交焦慮障礙的特徵是什麼?

根據 DSM-5 診斷準則,社交焦慮障礙的核心特徵包括:

  • 對一種或多種社交場景(如被觀察、與人互動)感到極度恐懼
  • 害怕被負面評價、羞辱或拒絕
  • 社交情境幾乎總是引發即時焦慮反應
  • 傾向逃避或強忍社交情境
  • 症狀持續至少 6 個月,並造成生活功能受損

常見的社交焦慮情境

社交焦慮可分為以下三大類情境:

1. 互動情境

  • 與陌生人交談、參加派對
  • 與上司、老師、權威人士交談
  • 約會、打電話、點餐、購物

2. 被觀察情境

  • 在公共場所進食、書寫、使用洗手間
  • 在健身房鍛煉、在街上行走
  • 在他人面前更衣

3. 表現情境

  • 公開演講、會議發言、考試
  • 回答課堂問題、主持活動
  • 在他人面前表演(如唱歌、跳舞)

其他情境包括:

  • 成為焦點(如生日慶祝)
  • 被介紹給新人、參加正式場合
  • 表達不同意見、社交媒體互動
  • 特定職業情境(如教師授課、銷售與客戶互動、醫護溝通)

社交焦慮的身心症狀

當面對社交情境時,SAD 患者可能出現:

  • 心跳加速、出汗、顫抖
  • 肌肉緊張、臉紅、口乾
  • 頭暈、噁心、呼吸急促
  • 思緒空白、逃避或過度準備
  • 對自己表現過度批評

這些反應常形成「焦慮 → 生理反應 → 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社交焦慮症的治療方法

🌟 認知行為治療(CBT) – 一線心理治療方式

  • 認知重構:識別與挑戰負面自我觀與錯誤信念
  • 暴露療法:循序漸進地進入焦慮情境,降低恐懼反應
  • 行為實驗:驗證自我預期與他人實際反應是否一致

🧠 心理教育與技巧訓練

  • 教授放鬆技巧、正念訓練
  • 溝通與社交技巧強化
  • 提升自信與自我接納

💊 藥物治療(如有需要)

  • 精神科醫生可能處方 SSRIs 等藥物作為輔助治療

評估與治療流程

  1. 📋 臨床心理面談:深入了解症狀背景與影響層面
  2. 🧪 標準化量表評估:如 LSAS、SPIN 等社交焦慮量表
  3. 🧭 制定個人化治療計劃:根據評估結果選擇合適方法
  4. 🔄 持續追踪與調整治療方向

適合尋求幫助的人士

  • 害怕與人交談或成為注意焦點
  • 在社交場合過度焦慮或逃避
  • 因社交焦慮影響學業、工作或人際關係
  • 害怕上台演講、參與會議或表達意見
  • 感到孤立但渴望改善社交能力

📌 早期介入能有效改善焦慮水平與社交信心,減少長期心理困擾。


為什麼選擇我們?

  • 👨‍⚕️ 由資深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親自主理
  • 📄 心理報告可用於學校、醫療或轉介用途
  • 🧠 採用實證為本療法(CBT、暴露療法等)
  • 🔐 私密、安全、尊重個人節奏的治療空間

預約社交焦慮症評估或心理治療

📱 電話 / WhatsApp:(852) 5572 0538
📧 電郵:[email protected]
📍 地址: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37 號 余道生行 710 室